短时记忆(short-term memory),即保持时间在1'以内的记忆。简称STM,是一种认知资源集中于一小部分心理表征的内在机制。认知
心理学按照信息保存时间的长短以及信息的编码、储存和加工的方式的不同,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、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。
释义
认知心理学按照信息保存时间的长短以及信息的编码、储存和加工的方式的不同,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、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。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,一般保持时间5-20秒,在无复述的情况下不超过1分钟的记忆。短时记忆的容量只有7±2个单位。一般说的记忆的广度就是指的短时记忆的容量,因为长时记忆的容量无论就记忆的种类或者数量来说都是无限的。
短时记忆是一种认知资源集中于一小部分心理表征的内在机制。
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以听觉编码为主,也存在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。
斯滕伯格采用加法反应时,以记忆扫描实验证明,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方式是完全系列扫描方式进行的。
特征
容量有限
短时记忆的容量又称为记忆广度,指彼此无关事物短暂呈现后能记住的最大数量。
美国心理学家 Miller 有关短时记忆容量的研究表明,保持在短时记忆的刺激项目大约为7个,人的短时记忆广度为7±2个组块。
然而此后的研究者认为这项测试高估了短时记忆的容量,因为被试能够使用其他信息源来完成任务,例如回声记忆。当剥离这些其他信息源的干扰之后,研究者估计其真实容量只有2-4个。
复述和组块可通过编码信息以提高它们在STM中保持的可能性。
时间短暂
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在无复述的情况下只有5~20秒,最长也不超过1分钟。
组块的作用
组块能够有效的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。块是一个有意义的信息单元;组块是一个重复组织项目的过程,其基于相似性或其他组织原则进行组织,或者基于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将他们组成一个更大的块。
例如,要记住2824714932这样一个电话号码,若把它分成28(局号)、2471(总机号)和4932(分机号)3组,就能减轻记忆的负担,扩大记忆的容量。
复述的作用
复述是指通过语言重复刚刚识记的材料,以巩固记忆的心理操作过程。在有复述的情况下,保持在短时记忆中的学习材料会向长时记忆转移。
实验表明,学习任何材料以后,若使用分心技术干扰复述的进行,短时记忆的遗忘就会迅速发生。1959年,L.R.彼得森和M.J.彼得森夫妇让被试识记三辅音连串后立即对某3位数进行“倒减3”的出声运算,如309-3=306,要求每秒钟减出1个数,以干扰被试的复述。结果发现,间隔6秒,有68%的被试不能回忆,间隔18秒,则有将近90%的被试不能回忆起三辅音连串。B.B.默多克不仅用三辅音连串,还用三词组合作为实验材料,用上述方法做过验,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。
复述分为保持性复述和精细复述。前者又称简单复述和机械复述。后者又称整合性复述,它使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得到进一步加工和组织,使之与个体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,从而使信息转入长时记忆中。
编码
短时记忆的编码以听觉编码为主,也存在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。
听觉编码
在短时记忆中,对刺激信息主要以听觉形式进行编码和储存,即使刺激信息已视觉方式呈现,个体对视觉刺激进行加工处理时也会把他们转换成听觉代码,那时记忆中会存在形—音转换的现象,视觉信息会以声音形式进行加工,然后存储。
视觉编码
Posner 用Aa实验证明 短时记忆中存在视觉编码
在短时记忆的最初阶段,存在视觉编码过程,然后才向听觉编码过渡。
提取
短时记忆的提取指的是把短时记忆中的刺激信息回忆出来,或当该刺激再现时能够再认。短时记忆的提取是极为迅速的,斯滕伯格创建的实验显示,人类每秒约能进行30次短时记忆的提取。
Sternberg 采用加法反应时,进行了短时记忆提取的实验研究
假设短时记忆中被试对记忆项目的检索和提取分为三种方式
(1)平行扫描
(2)自动停止系列扫描
(3)完全系列扫描
结果表明,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是以完全系列扫描方式进行的。